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

非洲,很遠嗎?

「非洲很遠嗎?」有一天放學,阿布忽然好奇心起。
「有一點遠。」我拿出兒童版的世界地圖,比較兩地的距離。這張世界地圖是用手繪的,名為The First Image of the World(世界印象)。畫面非常豐富,各國的地標也都很直觀,例如,台灣就畫了101大樓、一台筆電、一隻台灣黑熊和一串香蕉。十多年前,我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尼加拉瓜瀑布區,也買了好幾張藝術家手繪的地圖,其中有一張世界地圖,台灣唯一的地標畫的是中正紀念堂。相較下,顯然老外對台灣的印象也逐年翻新不少,不知下次會不會多畫一杯珍珠奶茶呢?

非洲(Africa)很遠,版圖也很大,是世界人口與土地面積第二大洲。從台北飛往北非的埃及,就要14個小時以上,到南非要去掉一天的飛行時間,更別說要去西非、中非、東非,或是其他的非洲地方了。
天下雜誌曾經製作一個非洲專輯,還設了一個「偏見大挑戰」的網路測驗,看看你對非洲瞭解多少?很慚愧,我只答對了一半的題目。


雖然認識淺薄,我對非洲還是有幾個印象。一是三毛的「撒哈拉的故事」這本書,也是啟蒙我自助旅行的重要作品。一是1942年《北非諜影 Casablanca》這部電影,尤愛主題曲「當時光流逝(As Time Goes By)」。一是1985年的《遠離非洲 Out of Africa》,我的英文名字就是取自這部戲的男主角戲名。一是1988年《迷霧森林18年 Gorillas in the Mist》敘述畢生致力於保育黑猩猩(銀背大金剛)的生態學家黛安佛西(Dian Fossey)的故事,這部電影讓我差一點想加入國家地理雜誌的志工。還有就是2006年的《血鑽石Blood Diamond》,電影中有句話:「如果知道背後的代價,大家就不會去買鑽石。」雖然因此造成一些拒戴鑽石的效應,但人們對於鑽石的魅力,顯然還是欲罷不能。唉!

當然,還有1963年的《埃及艷后 Cleopatra》 經典至極的史詩電影。1996年發生在撒哈拉沙漠的《英倫情人 The English Patient》以及2001年的《黑鷹計畫 Black Hawk Down》,描述1993年索馬利亞戰爭,美軍因為情報錯誤而與索馬利亞武裝民兵進行持久的巷戰。雖然電影居多,但透過這些電影鏡頭,還是能窺見一些非洲的多樣面貌。

去年(2010)在南非舉行的世界杯足球賽(2010 FIFA World Cup South Africa)讓南非向世人交出一張漂亮的成績單。不但足賽精彩,還有電影《打不倒的勇者 Invictus》加持,世足賽的主題曲「WAKA WAKA(This Time for Africa)」更是好聽!曲中「This Time for Africa」這句歌詞由其讓人感動呢!

整體來說,非洲大陸氣候高溫、少雨、乾燥。但地中海沿岸和高原地區,氣候就很涼爽,甚至四季如春。

非洲目前仍是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大陸。首要經濟在農業,工業基礎有待加強,管理和技術依然落後。但是,非洲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,石油、天然氣、鐵、錳、鉻、鈷、鎳、釩、銅、鋁、鋅、錫、鈾和磷酸鹽都有可觀的儲量,所以除了賣祖產、租售開採權,新式開採技術也帶進了非洲各國。另外就是導致內戰與種族殘殺不斷的黃金和鑽石。只可惜,這些礦物的獲利,並未能真正改善非洲人民的生活,貧富還是相當懸殊,更不用討論教育的普及程度,以及有無建立完善的醫療照顧等民生所需問題。

雨呀,請你到非洲」書中有句話寫道:「你瘦弱得連落地也不會留下腳印,你身上只剩下了你的靈魂。」這讓我想起早年在國家地理雜誌上閱讀到的驚悚圖文,乾瘦如骨的小孩,眼窩上還有蒼蠅侵犯.......飢渴的不僅是身體需求,更是祈求能有個遮風避雨安全無虞的家!

準備上小學的阿布也許不懂得這麼多,在聽我約略講完非洲之後,但因為透過手繪地圖說故事,他對於非洲大陸有了一些認知。知道非洲分成沙漠多的北非、綠洲多的西非和中非,還有動物多的東非和南非,再加上有《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》卡通人物的馬達加斯加島。
不過,他大概不清楚西非的<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>和<甘比亞 Gambia>、東非的<馬拉威 Malawi>、中非的<聖多美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>和南非的<史瓦濟蘭 Swaziland>是我們的邦交國的這件事有什麼重要性?關於這一點,我自己可能也要再做點功課,才能搞懂。

非洲,很遠嗎?
我想在距離上因為有飛機幫忙,還算不會太遠。但若是在整體資訊上,生活在資訊發達的台灣小朋友(或大人也是),大概對非洲依舊是陌生的,非洲的藝術、音樂、舞蹈.....應該都說不出什麼重點吧?
這樣算來,非洲還真是遙遠呢!

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

西遊記,豈止72變?

最近阿布迷上了西遊記,雖然是現代兒童漫畫改編版,但仍可以淺嚐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原文精髓。
「去西方取經?」這一點,西遊記還真影響了我。只是,我去的西方是美國和加拿大,而且也算不上取經,不過就是讀點書和四處旅遊罷了。年輕時的西遊,除了遊學,最大的收穫就是增廣不少視野,驚奇著東西方文化的相似與差異,這些文化刺激對於日後的工作與生活,在價值觀念與行事態度上,都有著莫大的幫助。

同樣在阿布的年紀,我也看了卡通版的西遊記「悟空的大冒險」(1967)。在兒時「...孫悟空喜歡 喜歡 喜歡...我們都喜歡 喜歡....」的卡通歌曲幾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。原以為早已失傳,結果在"【哲生的童年回憶】孫悟空"網頁上,竟然找到了回憶,真是驚喜呢!

這部可愛的西遊記卡通改編自"手塚治虫(Tezuka Osamu)"的漫畫原著《孫悟空》,聽說這也是手塚生前最後的動畫作品。關於這一點疑問,正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「手塚治虫的世界特展」(9.Jul.~6.Oct.2011)裡,也許可以找到答案。


記得是在高中時期,我才真正讀完《西遊記》原著。
當時堪稱超級宅男的我,受到一位朋友歐麗娟的鼓勵,開始卯起來啃完號稱中國的四大奇書;吳承恩的《西遊記》、施耐庵的《水滸傳》和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,蘭陵笑笑生的《金瓶梅》在當年是禁書,雖然在牯嶺街舊書攤曾經翻看過,但尚未"轉大人"的我,沒膽看完。只明瞭因為書中人物有三位要角,所以分別取其"潘金蓮的「金」"、"李瓶兒的「瓶」"以及"龐春梅的「梅」"作為書名書名「金瓶梅」。

朋友笑說,看「四大奇書」還不如看「四大名著」。
原來,在清代曹雪芹的《紅樓夢》成書且盛名之後,大家就將《紅樓夢》取代《金瓶梅》,改稱「四大名著」。《紅樓夢》是歐麗娟當年的最愛,現在她也是研究《紅樓夢》成就卓越的達人,任職台大中文所。

奇書也好、名著也行,這五部古典小說,都是漢語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,也都被轉譯成許多不同的版本,繼續留傳。像是改編小說、戲曲 、雜劇、京劇、電影、電視劇、廣播劇、動漫卡通、戲劇、兒童故事、話劇,甚至還有改編成電玩遊戲。阿布正在看的《西遊記》就是用現代口吻改編的漫畫版,《水滸傳》有老夫子的經典搞笑漫畫版,《三國演義》更是豐富,阿布班上同學正在瘋迷《鋼彈三國BBW》,三國英雄好漢與奸臣全都化身為鋼彈機械人,每隻組合玩偶都好玩,真是害死大人們的荷包!

日本人尤愛《西遊記》,早在1978年就開始製播相關的影集,並改編成英語版,銷往英語系國家。至今都還有許多不同改編形式的動畫或戲劇,在市場上傳播。兒時印象的孫悟空卡通也是出自日本,至今我尚未看過完全由台灣人製作的孫悟空卡通影片。從小到大,反而見過不少活動都以孫悟空(或擬人化的猴子)為代言人物。「難道只有孫猴子可用嗎?」我總是不明白那些主辦單位的腦袋,怎麼如此八股呢?黑熊、雲豹、水鹿、黑面琵鷺....台灣可是有不少國際有名的動物呢!

至今,《西遊記》已經被翻譯為10幾種不同的主要語言譯本,成為世界浪漫主義和兒童文學的重要傑作之—。西方諺語曾言:「說不盡的"莎士比亞"」,那麼同樣的,《西遊記》也有永遠說不完的話題。

《西遊記》原著書中處處可見作者幽默、諷刺的手法,讓胡適先生讚賞的稱說「遊戲筆墨」。相對於西方的「奇幻小說」(如:《愛麗絲夢游仙境》,《彼得潘》等書),魯迅先生歸納的「神魔小說」裡,像是《封神演義》,《鏡花緣》,《聊齋誌異》,《濟公全傳》等等,都不如《西遊記》來的盛名。就不知拍完《魔戒》,《哈利波特》之後的好萊塢生意人,會不會有興趣改編一下,也來拍一部3D版的奇幻神魔《西遊記》電影呢?!

作者吳承恩據說一生不得志,科舉考試不順,年紀大把才混了個副縣長職務,所以埋首寫出《西遊記》,結果竟成了曠世鉅作,永久傳世。作者JK羅琳(JK Rowling)也因生活艱苦,而創作出被翻譯成至少65國的語言,全球賣出至今三億五千萬冊的《哈利波特》。看來,想要成為大作家,現實生活必須先飽受艱難之苦,才能絕處逢生!

嗯,關鍵重點是,不畏艱辛,靠智慧和勇氣,並能幽默的自我解嘲人生,耍出72變花招,才能真正絕處逢生。不然,苦日子依然照過,頂多寫寫部落格,圖個心酸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