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

西遊記,豈止72變?

最近阿布迷上了西遊記,雖然是現代兒童漫畫改編版,但仍可以淺嚐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原文精髓。
「去西方取經?」這一點,西遊記還真影響了我。只是,我去的西方是美國和加拿大,而且也算不上取經,不過就是讀點書和四處旅遊罷了。年輕時的西遊,除了遊學,最大的收穫就是增廣不少視野,驚奇著東西方文化的相似與差異,這些文化刺激對於日後的工作與生活,在價值觀念與行事態度上,都有著莫大的幫助。

同樣在阿布的年紀,我也看了卡通版的西遊記「悟空的大冒險」(1967)。在兒時「...孫悟空喜歡 喜歡 喜歡...我們都喜歡 喜歡....」的卡通歌曲幾乎每個人都能朗朗上口。原以為早已失傳,結果在"【哲生的童年回憶】孫悟空"網頁上,竟然找到了回憶,真是驚喜呢!

這部可愛的西遊記卡通改編自"手塚治虫(Tezuka Osamu)"的漫畫原著《孫悟空》,聽說這也是手塚生前最後的動畫作品。關於這一點疑問,正在台北中正紀念堂展出「手塚治虫的世界特展」(9.Jul.~6.Oct.2011)裡,也許可以找到答案。


記得是在高中時期,我才真正讀完《西遊記》原著。
當時堪稱超級宅男的我,受到一位朋友歐麗娟的鼓勵,開始卯起來啃完號稱中國的四大奇書;吳承恩的《西遊記》、施耐庵的《水滸傳》和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,蘭陵笑笑生的《金瓶梅》在當年是禁書,雖然在牯嶺街舊書攤曾經翻看過,但尚未"轉大人"的我,沒膽看完。只明瞭因為書中人物有三位要角,所以分別取其"潘金蓮的「金」"、"李瓶兒的「瓶」"以及"龐春梅的「梅」"作為書名書名「金瓶梅」。

朋友笑說,看「四大奇書」還不如看「四大名著」。
原來,在清代曹雪芹的《紅樓夢》成書且盛名之後,大家就將《紅樓夢》取代《金瓶梅》,改稱「四大名著」。《紅樓夢》是歐麗娟當年的最愛,現在她也是研究《紅樓夢》成就卓越的達人,任職台大中文所。

奇書也好、名著也行,這五部古典小說,都是漢語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,也都被轉譯成許多不同的版本,繼續留傳。像是改編小說、戲曲 、雜劇、京劇、電影、電視劇、廣播劇、動漫卡通、戲劇、兒童故事、話劇,甚至還有改編成電玩遊戲。阿布正在看的《西遊記》就是用現代口吻改編的漫畫版,《水滸傳》有老夫子的經典搞笑漫畫版,《三國演義》更是豐富,阿布班上同學正在瘋迷《鋼彈三國BBW》,三國英雄好漢與奸臣全都化身為鋼彈機械人,每隻組合玩偶都好玩,真是害死大人們的荷包!

日本人尤愛《西遊記》,早在1978年就開始製播相關的影集,並改編成英語版,銷往英語系國家。至今都還有許多不同改編形式的動畫或戲劇,在市場上傳播。兒時印象的孫悟空卡通也是出自日本,至今我尚未看過完全由台灣人製作的孫悟空卡通影片。從小到大,反而見過不少活動都以孫悟空(或擬人化的猴子)為代言人物。「難道只有孫猴子可用嗎?」我總是不明白那些主辦單位的腦袋,怎麼如此八股呢?黑熊、雲豹、水鹿、黑面琵鷺....台灣可是有不少國際有名的動物呢!

至今,《西遊記》已經被翻譯為10幾種不同的主要語言譯本,成為世界浪漫主義和兒童文學的重要傑作之—。西方諺語曾言:「說不盡的"莎士比亞"」,那麼同樣的,《西遊記》也有永遠說不完的話題。

《西遊記》原著書中處處可見作者幽默、諷刺的手法,讓胡適先生讚賞的稱說「遊戲筆墨」。相對於西方的「奇幻小說」(如:《愛麗絲夢游仙境》,《彼得潘》等書),魯迅先生歸納的「神魔小說」裡,像是《封神演義》,《鏡花緣》,《聊齋誌異》,《濟公全傳》等等,都不如《西遊記》來的盛名。就不知拍完《魔戒》,《哈利波特》之後的好萊塢生意人,會不會有興趣改編一下,也來拍一部3D版的奇幻神魔《西遊記》電影呢?!

作者吳承恩據說一生不得志,科舉考試不順,年紀大把才混了個副縣長職務,所以埋首寫出《西遊記》,結果竟成了曠世鉅作,永久傳世。作者JK羅琳(JK Rowling)也因生活艱苦,而創作出被翻譯成至少65國的語言,全球賣出至今三億五千萬冊的《哈利波特》。看來,想要成為大作家,現實生活必須先飽受艱難之苦,才能絕處逢生!

嗯,關鍵重點是,不畏艱辛,靠智慧和勇氣,並能幽默的自我解嘲人生,耍出72變花招,才能真正絕處逢生。不然,苦日子依然照過,頂多寫寫部落格,圖個心酸罷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