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

S026_去威尼斯玩玩

兒子放學問我去過威尼斯(Venice)嗎?
「好久以前去過。」我點點頭,思緒瞬間就掉入了美麗的義大利水都威尼斯。
當年雖然沒有趕上威尼斯的面具節(Venice Carnival)嘉年華,但依然深深著迷於威尼斯的萬種風情。

「今天老師講到威尼斯,聽起來好像很好玩。」
「真的。而且要趁還沒下沉之前,不然就可惜了。」

威尼斯自西元452年建城之後,因為超抽地下水就不斷在下沉。從過去每100年大約只下沉1公分,到現今已經下沉超過28公分。有些專家預言,下沉速度越來越快的威尼斯,在西元2050年將永遠沉在海底。算算也就是34年後,好驚人啊!

「還沒沉下去之前,我想去看看。」
「我也想再去一次。」
「會帶我去嗎?」
「會。我會帶全家人一起去的。」

我想帶孩子們走進擠滿聖馬可廣場(Piazza San Marco)的鴿群裡,然後讓他們學著當年的我,在自己身上灑滿飼料,等著數十隻鴿子團團包圍。或是鑽進密密麻麻、彎來彎去的巷弄,尋找驚喜!
如果學校還在,我也想帶家人一起順著陽光的指引,穿越一條條巷子、跨過一座座拱橋,前往一座校區小廣場,拜訪我曾經在此擁有美好午後時光的「中文大學」。

那年不知哪根筋不對,我向圖書館櫃檯小姐說:「我來自台灣,如果有人想練習中文的話,我在一樓廣場會停留一個小時左右。」

結果十幾分鐘後,有兩個大二的女學生,模樣清秀的義大利人過來找我對話。雖然她們的中文不太靈光,但交雜著英文和中文,我們聊得非常愉快。因為很好奇,沒見過來自台灣的人,所以下樓來看我。她們說中文很難學,本來打算升上大三就想放棄,和我聊完天後,她們覺得台灣人說的中文很軟、很好聽,不像她們老師的北京腔那麼硬,所以會再考慮看看要不要繼續學中文,認識不同的亞洲文化。

「自助旅行很難嗎?」
「不難,只要你能Open your mind!」

世界這麼大,怎麼捨得青春虛度。放寬心思和視野,走入不同文化的街道上,許多解不開的生活箍咒,就自然會找到參考的答案。

走在威尼斯的曲折巷弄,即使依著地圖還是會迷路。但是山不轉路轉,路不轉就自己轉。迷路,只是為了讓你遇到新方向。

2016年9月7日 星期三

S025_豈止72變?

「你在看甚麼漫畫?」
「西遊記。」
「搞笑的,還是原著改編?」
「我不知道。」
「你會想看原著小說嗎?」
「再說囉!」

放學回家路上,哥哥隨手翻看跟同學借來的西遊漫畫書。
他看得起勁,我卻在一旁苦惱,該如何推薦他試試吳承恩的《西遊記》原著。

好像也急不得,我自己是在高中才讀完《西遊記》原著。
除了吳承恩的《西遊記》,順便也聽從學長建議,把施耐庵的《水滸傳》和羅貫中的《三國演義》看完。至於「四大奇書」裡的《金瓶梅》,因為當年被列為禁書,只在牯嶺街舊書攤翻看過,卻沒膽看完。蘭陵笑笑生的《金瓶梅》沒看成,倒是跟著一位女筆友,花了一學期看完曹雪芹的《紅樓夢》。

這五部古典小說都是漢語文學中不可多得的作品,但現在的青少年主動會去閱讀的人,恐怕不多了。還好這些原著都被轉譯成許多不同的版本,在戲曲、雜劇、京劇、電影電視、廣播戲劇、兒童故事及話劇等平台,重新找到讓世人欣賞的出路。

據說《西遊記》被翻譯為十幾種不同的主要語言譯本,成為世界浪漫主義和兒童文學的重要傑作之一。哥哥正在看的《西遊記》就是用現代口吻改編的漫畫版。好吧,雖是漫畫,但至少也走入了《西遊記》的世界。

孫悟空憑藉著強大的魔法,運用七十二變,帶著團隊一路有驚無險地過關斬將,抵達西方取經。若是來到經濟不景氣且貧富差距日增的現代,面對種種殘酷現實與生活磨難的挑戰,恐怕光靠法術是不夠的。除了不畏艱辛,還得靠智慧、勇氣和一些自我解嘲幽默感,才能化險為夷,絕處逢生吧!

跨境電商課即將結業,承辦校方因作業疏失並未提供就業安排,同學們只好各憑本事,趕緊尋找出路。
放了一年長假的我,該是返回熟悉的職場工作?轉換新的跑道?還是讓長假繼續下去呢?

此刻,我需要的豈只是七十二變哪!

2016年8月5日 星期五

S024_童言無忌

「爹地,你不可以太早死喔!」
「什麼?」

早上等公車上學的時候,女兒忽然很認真地要我許下這個承諾。
起初,我以為只是女兒的胡言亂語,於是隨口打發一下。
但是當我低下頭,發現女兒的眉頭緊鎖,眼神也充滿堅定的守候,我才意識到這件事的輕重。

「好,我答應妳。」
「你、媽媽和哥哥,都要等我一起變老以後,才可以一起去天堂。」
我點點頭,將女兒抱入懷裡,輕輕地在她額頭上留下一個吻。

關於死亡的問題,女兒比哥哥敏感許多。
或者是說,她比哥哥較易於顯露出對於死亡的憂慮,不會刻意壓抑情緒。

過完暑假,女兒將升上小二。
自小,她就很喜歡聽故事、看話劇表演、塗鴉劇本,當然也少不了自編自導自演的戲耍。受到好萊塢式的童話故事影響,她相信男女主角必定會在最終化險為夷,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她也相信,只要能和爸爸媽媽和哥哥永遠在一起,她的世界就是無敵美好又幸福。

在她心中的這份信念,一直到公公過世,才開始有了些微的改變。

雖然懵懂,但是她已經意識到,即使是世間好人或是自己的親人,也都會面臨死亡。
她也瞭解,一旦死了就不會再復活,就表示再也無法相見,分享彼此生活的點滴。
儘管明白,但是每每想到死後必將分離,她就會嗚嗚咽咽地哭了。

通常這時候,媽媽的懷抱就是最好的慰藉,遠比我的無厘頭搞笑,還能圓滿收場。

我們家不避諱談論生死,不過也都是在觀賞影片時,遇到親人永別的劇情,才會借題發揮。平常生活不會刻意安排生死話題,畢竟我們夫妻倆都不是專家,自己也有解不開跨不過的親情思念。

至於鬼怪問題,兄妹倆已經學會我的冷幽默:「遇到鬼時,不要慌,要先問出下一期樂透彩的號碼。」

女兒對於生命終了的擔憂,看來是不能光靠在學校裡養幾隻蠶寶寶就可以解惑。我也不知道,還要經過多久,女兒才會收斂對於死亡憂慮的情緒?或是像哥哥一般學會壓抑?但願她和哥哥是因為懂得應用更豐富的人生哲理思考,而看淡生死的問題,學會讓情感找到宣洩的出口。


童言無忌,童言也充滿無法算計的生活智慧啊!

2016年7月20日 星期三

S023_來,練習

領取失業補助期限截止前,接受就輔會建議,報名上了一個為期五個月的跨境電子商務(Cross-border e-commerce)班。原以為有報就可以上課,孰料這一班報名踴躍,需要先經過筆試和口試通過,才能錄取就學。

我的老天爺!將近有兩百人要去搶五十個名額,不過就是一個失業者的就業養成班,竟然競爭如此激烈!本來只是想多混幾個月的苟且心態,這下子可緊張起來。

距離筆試前兩天,終於從助教那兒詢問到考試的科目和題庫,於是卯起來練習。
筆試僥倖過關,接著是口試。

「你會打算自己創業,還是進入職場就業?」
「如果結業後能夠順利找到工作,當然會馬上工作。」
「以您的年紀和學經歷來看,很適合自己創業。」
「目前沒有這方面的打算,未來如果有機會和資金,不排除任何可能。」

幾天後放榜,同時收到入學通知。
助教提醒面試千萬不要暢談創業想法,果然是可靠的忠告。聽說,凡是想創業的面試者,幾乎都被刷掉。因為這堂課的背後,官方要看到就業率,若大家都去創業,就業率的比例太低就很難交差。原來我們考進來的這五十位同學,未來發展如何都關係到主辦單位的業績呢!

各科老師都算菁英,從跨境電子商務的認識、操作技巧、模擬開店、產品包裝設計、金物流倉儲的運作,到社群行銷等等的通路運用,幾乎都到位。不過師父領進門,修行絕對是在個人。如何以最低的投入代價,博取最高的轉換率,這就需要突破舊有思考的操作模式,才能從中獲得利潤。雖然數字會說話,但不一定都是實話。觀點不同,解決的方法也不同,關鍵永遠在人。

電子商務操作的新思維,套用在日常生活中,好像也蠻適用。
人生酸甘甜,遇上瓶頸在所難免,如果不能轉換心境,換個角度看問題,難關就不容易過。

箇中技巧如何掌握?看來影音動畫老師的口頭禪「來,練習。」會是良方。

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

S022_小小螞蟻

「爹地,我第一次在公車上看到跟學校一樣品種的螞蟻耶!」
「是嗎?」

接著,我們默默地凝視著前方椅背上,慢慢爬行的一隻小螞蟻。我懷疑這隻螞蟻是不是誤入哥哥學校某學生的書包跟著回家,然後又幸運地搭上公車,準備重返家園?

「看看Google能不能查到『公車上常出現的昆蟲有哪些?』」

結果常見的有螞蟻、蟑螂、蜘蛛、蒼蠅、蚊子、飛蛾、蝴蝶、金龜子、蜜蜂…

「我好像看過蜻蜓…」不過那是在很早以前的舊式公車,窗戶可以打開的那種。

除了昆蟲,我還看過小壁虎。我猜牠應該是發現公車上有太多昆蟲美食,所以才來搭便車的吧!就這樣,清早搭公車上學的途中,我們完全沉浸在公車上的昆蟲討論,因此差一點錯過下車站牌。

幼兒園時期,市面正流行飼養甲蟲,哥哥也樂在其中。

不過,除了蝴蝶和小飛蛾可以允許飛入家裡暫時過夜,甚少有其他昆蟲可以在家裡來去自如(但防不勝防的蟑螂絕對是拒絕往來戶),所以哥哥只能買些模型玩具過過癮。

即便如此,哥哥還是認識了不少種類的甲蟲,像是獨角仙、大兜蟲、鍬形蟲之類,成天話題幾乎都是各種甲蟲。

四年級時,自然課要養蠶寶寶或是麵包蟲,哥哥只能選擇「與同學在教室裡共養」,沒可能帶回家照顧。還好他自己也覺得沒關係,他甚至不敢想像幾十隻蠶蛾會躲在家裡哪些角落吐絲!

古人養蠶是為了取絲來用,現代人養蠶是為了培養「責任感」和「瞭解生命的意義」。不過坦白說,除了摘桑葉的痛苦經驗,還有驚訝地看著好不容易長大、吐絲結繭,然後破繭而出的蠶蛾在急忙交配完後就死亡…我實在沒能體會多少生命的意義。

看著兒子踏著輕鬆的步履走進校園,公車上到底有哪些昆蟲或是小型動物,已經不是今早對話的重點了。

時間過得好快啊!這些年,常常都是看到孩子們日漸成長的背影,才驚覺時間的流逝。哥哥升上五年級之後,功課加重、同儕互動頻次增多,叛逆的因子逐漸萌芽。我們之間的輕鬆對話,也逐漸被繁重的課業討論竊走,像今早這般單純的閒聊,真是越來越珍貴了。

呵,謝謝今天早上的那隻小螞蟻。

2016年5月17日 星期二

S021_數學習題

「爹地,可以教一下嗎,這幾題數學都好難!」

小學五年級的數學不就是一些分數、表面積、體積和小數的乘除,這會有多難?
我坐在哥哥的書桌旁,打開封面印著「資優數學習題」的作業,我的眉頭越皺越深。

「你們班上同學,都看得懂這些題目在講什麼嗎?」
「反正老師會講解,大家先抄下來,不懂再問!」

究竟是怎樣心態異常的人,才會編出這種無聊整人的題目?學校老師選用這本参考書給小五學生,會不會太難了點?一邊嘀咕,一邊開始逐題解決哥哥不會的幾道數學題目。

前兩題,還算輕鬆應付。哥哥看著我的算式,頻頻點頭並誇讚:「爹地果然是統計系的,好厲害喔!」還好面子算是保住了。

其實,我的第一志願是新聞系,再來是大眾傳播系、廣播電視系、觀光系或是唸個廣告、電影也不錯。結果英文沒考好,數學意外接近高標,志願亂填結果,陰錯陽差的就進了統計系。四年唸完,通通忘記,想想實在有點可惜。

工作二十多年以來,直接應用到數理算術的機會實在不多。但是統計訓練的幫助,卻讓我在處理許多繁雜事物上,能夠清楚地判斷及用邏輯思考,解決問題。

「算了,爹地。這幾題太難,就跳過吧!」
「先不要放棄,再試試其他的方法!」

看著我的奮戰精神,哥哥也只好跟著繼續演算下去。
雖然我還是很懷疑這些刁鑽的題目究竟要逼死誰?但趁此機會教導孩子,不要輕言放棄也是很好的機會教育。解題的重點其實是在過程,不全是答案。如何找出最合適的解題方法,才是學習重點。

面對生活中的難題,態度也應是如此。

2016年4月27日 星期三

S020_下午茶

「爸比,怎麼這麼晚才來接我?」
「唉呀,對不起!剛剛跟朋友喝下午茶,聊太久了。」
「吼,自己跑去喝下午茶,都不帶我去。」
「好好好,下次一定會帶妳,還有哥哥和媽媽一起。」
「可是,你不是沒錢了嗎?」
「喔,剛剛就是在跟朋友討論怎麼賺錢呀!」
「爸比,那你要加油囉!」

看著小女兒充滿期盼的眼神,心中真是五味雜陳!
失業補助的上限即將到期,工作至今依然沒有著落。面試失利的無奈,對幼小的孩子們來說,可能也解釋不清。

同樣的無奈,在稍早的下午茶聚會上,朋友們也一樣沒有肯定的答案。
面對中年失業的話題,朋友們談起自己工作生活現況,多半有著頓時成空的恐慌。
他們擔憂的是,若是工作沒了,家庭支出和孩子們的教育學費就會吃緊。然後在失去浮萍的日子裡,窘迫的生活該如何以對?

原以為年過五十的中年人,工作機會自然減少許多,不好找工作是理所當然。
幾天前,我這種鄉愿的思維被家醫科醫生狠狠打了一巴掌。
「誰跟你說,五十歲過後就是中年?」
「五十歲,誰給的定義?我說,六十五歲之前,都還是青年,可以嗎?」
「只要你還能走動,哪有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?」

醫師的直言,害我離開診間後,不禁回頭再確認一下自己掛的是家醫科,而不是精神科。就在領完藥搭車返家時 ,我才頓悟。原來醫生看到我的病,不僅僅只是表象。更深切的提醒是在於心態上的健康。「誰說年過五十就是中年,就找不到工作?」

如果還沒有如願見著人生裡的幾場盛宴,又怎麼能輕言告老?說不定我一生起伏輾轉,終究還能僥倖成就一個美夢。或是,我此生的使命是要成為孩子們的榜樣,教他們如何勇敢地越過生命中的彎彎大河!

窮,現在是有一點尷尬,但窮的只是口袋。
還好,腦袋不窮,依然靈光。

歲月只是按時打卡地把我推往下一階年輪,還沒有能耐將我殘酷的定格。翻轉看生命的角度,讓「老」成為一種睿智的態度,而不是自我安慰的藉口。

我牽著女兒溫暖的小手,穿越車水馬龍的大道。
前方的路,雖然還是有一點兒朦朧,但勇氣已逐漸在我的手心加溫了!

2016年4月21日 星期四

S019_代課

朋友情商要我代課一日,結果搞得我灰頭土臉。

早有耳聞這一班六年級孩子們的狀況頻頻,現在我總算見識到厲害了。

數學課,我為孩子們講解「柱面體表面積的計算」。
「老師,有誰會跟超商店員說『我要買一個體表面積144平方公分的巧克力』?」
「買罐裝可樂也不會想要知道圓柱體積是多少吧?」
全班同學開始竊竊偷笑,等著看我如何處理挑釁意味濃厚的問題。

認真想想,除了建築工程師、商品設計和製造廠師傅,我還真得不知道哪一個行業,三不五時就要想知道柱體面積是多少?
我聳聳肩,用同理心的微笑帶過尷尬的場面,把問題轉移到增加邏輯思考能力的訓練上,求個安全退場。

下課後,我翻閱他們的數學評量考卷,成績果然差異很大。
六年級的數學,應該教些什麼呢?或是說,整個小學教育裡,數學這一科,究竟該怎樣設計教學才能讓孩子們學出興趣?

繁複的計算題,並不能讓孩子們真正瞭解數學的奧妙。刁鑽的考題,充其量只能顯示,出題老師的日常生活有多無聊吧!對於「不討厭數學」一點都幫不上忙。

我自己唸完統計系四年之後,該忘掉的高等和數理微積分通通忘掉了。在社會上工作多年,也沒再碰過微積分。現在,我又該怎麼說服這群心智未開的孩子們「數學其實是一門藝術」呢?

下課期間,我試著跟一位程度較差的女生攀談,看看有沒有需要個別指導的地方。她搖搖頭,不需要幫忙。小女生戴著口罩,眼睛深深藏在粗黑厚框的眼鏡下,我完全讀不到她的心思。

成績墊底不說,聽說在班上,她是被排擠的孩子。
身邊沒有女同學作伴,男同學也不想跟她互動。她給人的感覺常是孤僻冷漠,再加上口罩遮去大半張臉的表情,加深了她與同學的距離。我很好奇,很想知道她的成長背景,甚至焦慮起她的未來發展......。

像她這樣的孩子,班上還有幾個男生,情況也差不多。對於讀書這件事,他們似乎已經提不起勁了。或是說,他們已經被老師、父母、同儕或是自己放棄了?

一日代課的新鮮感和激勵,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場秀。我多麼希望這群孩子們,可以更好奇、更貪心、更渴望、更懂得將我的知識全部霸佔!或是可以獲得較好的教育資源,讓他們的學習成果得到自信與肯定?

離開教室,代課的壓力鬆了,但心好慌,情緒好挫折。
隱身在放學的熱鬧中,現在我只能跟著師生們離校,甚麼也做不得啊!

2016年3月18日 星期五

S018_進化

「爹地,我又進化了嗎?」
「Absolutely ! (絕對是的)」
看著滿身濕汗,雙頰掛著淚痕的哥哥,我的聲音都哽咽了。

一天內,連打三場北市國小樂樂棒比賽。第一場不熟悉室內場地,以16:15 險勝。第二場開始進入狀況,20:7輕取對手。第三場遇上去年第三名,雖然打成平手18:18,但因輸掉一個壘包數,所以落敗,無緣晉級總決賽。

去年,打完第一場就收拾回家。今年還可以賺到一份中午便當,繼續奮戰到預賽第二、三場。這已經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了,對於不是體育班的這群五年級孩子們而言。

「進化」這詞,是我對哥哥運動表現的戲稱。
自小哥哥就是觀察型的孩子,他總是想先弄懂原理,然後再嚐試。

比如學騎單車。拿掉輔助輪後,該教的、該說明的,平衡感該怎麼抓也示範多次,哥哥就是沒法自己上路。直到我們已經失去耐性,不願再給予任何協助之後,委屈的哥哥只好自行在角落嚐試。然後沒多久,就忽然可以騎得很平穩,朝向我們展現得意的「進化成果」。

五年級開始,遇上了強調「體能好,學習專注力就好」的班導師。
哥哥遲緩的運動細胞於是漸漸被喚醒,一個個繃緊神經的應戰每項操練。這次參賽,體型瘦小又不太會傳接球的哥哥,一開始被列為候補。趁傷兵汰換機會上場,揮棒上壘,助隊友得分,他的努力終於被看到。

三、四年的時候,哥哥會被班上幾個體能較強的同學嘲笑。「遜爆了你」「肉腳」「你很廢耶」...只因為他跑不快、不太會玩躲避球和足球。有一次他想參與踢足球,但同學們不讓他下場。無奈地哥哥,只好自己跑了一圈操場,排解鬱卒的情緒。

五年級的班導師,言語譏諷更勝同學。哥哥在這樣的環境下,只能咬牙苦練,讓自己不要落後太多。

我也不是好教練,但至少可以陪他一起練球。經過幾個周末的練習,他的進步神速。在班上從候補球員,晉升到右外野手。揮棒擊球也從軟弱滾地球,逐漸可以打出接近二壘包的平飛球。看到他如此賣力地為自己爭取上場比賽的機會,除了驕傲,我只有滿心地祝福。

樂樂棒球輸了,小朋友們圍成一圈哭泣。
我在二十幾個小小身影中,瞥見哥哥一邊難過地擦著眼淚,一邊也為自己能夠成為團隊一份子而感到滿足。這一瞬間,過去那些不愉快的言語刺激,彷彿全都在他充滿自信的淚光中,灰飛煙滅。


他不再是膽怯的「弱雞」,因為堅強勇敢的羽翼已經展開了。

2016年3月7日 星期一

S017_外星人

「我是不是外星人?」女兒在上學的路途中,略帶困惑地詢問媽咪。

媽咪回家後,在餐桌前略帶哀愁地轉述給我。然後我們夫妻倆,各自握著手中微溫的黑咖啡,默默不語。

空氣中,瀰漫著90年代著名電視影集《X檔案》的經典旋律,我和老婆則化身為FBI探員穆德(Fox Mulder)和史考莉(Dana Scully),焦慮地尋找任何線索來確認我們才剛讀小一的女兒,是不是外星人。

如果,我家女兒真的是「外星人」,那又會怎樣?

女兒小一,主見已然甚強,個性又帶點倔強和少許的叛逆。她做事經常不求於人,學習也都自由發揮,不按牌理出牌。講話的用詞遣字顯然有點超齡,對於人事物的觀察更是敏感得讓人揪心。也因此,她與同儕的人際關係就不夠和諧。

具備這樣特質的孩子,適合在甚麼樣的教育環境下成長呢?

若是在小五年級的哥哥班上,女兒可能會被班導師「糾正」的很慘烈。因為,哥哥班導師的教育方法是較傳統的模式。帶一點軍事化的管教手段,他是不太容忍差異性過高的個體。也就是說,如果班上有男生玩洋娃娃,八成就會被班導師照三餐的冷嘲熱諷,企圖「改邪歸正」。

哥哥個性較柔軟,尚能在這樣的學習氣氛下,自謀生路。但妹妹就可能會直接槓上,一路衝撞下去。還好妹妹的班導師剛好相反,她是心理系背景的老師,所以對妹妹的寬容度較大,但是群體學習的時候,難免也無法個別帶開輔導。
台灣教育制度改來換去,在標榜菁英教育政策下,不但還沒能養成想像力、創造力和思辨能力豐富的學子,反而犧牲更多學習遲緩孩童的受教機會。

在《插旗攻城市(Where to Invade Next)》這部紀錄片有段描述,芬蘭12歲以下的學學生每星期只需要上20小時的課,沒有回家功課和繁瑣的考試。即便輕鬆如此,他們的學習成效卻是世界第一。

芬蘭並不標榜菁英,堅持每一個小孩都公平受教,強調無一人落後(No Child Left Behind),幫助「孩子成為他自己」。因此幾乎所有的小孩都學會主動想、主動問、主動找答案。所以在芬蘭,孩子們有充分的學習空間,也能發展出良好的人際關係。

這樣看來,也許妹妹適合做芬蘭人,而不是外星人。

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

S016_說髒話

坐在學校附近的摩斯漢堡店裡,聽到幾個孩子的滿嘴髒話。

「靠背喔,等一下再說啦!」
「機掰勒,妳不會自己去跟他講喔!」
「幹,差一點就過關了!」
「沖三小,你等一下最好不要先跑。」

以上對話,分別來自不同年齡的兩桌孩子,一桌是五個六年級的男生,另一桌男女生則是國二生。我好奇地看著眼前正在吃米漢堡的小一女兒,不知道她聽懂多少。

我在想,這些孩子的發語詞,好像一定要帶點粗俗的字眼,才能開始講述事情,若將之抽掉,他們是不是就啞口無言了?

我可以理解,在遇到一些惱人的鳥事或怨氣,脫口說出「媽的」「靠」「幹」「Shit」「FUCK」,或是「豬頭」「白癡」這些短簡有力的字眼,可以發洩情緒。但是一般生活對話,動不動就把這些字眼套在句首,就實在不怎麼好聽。

然而,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,顯然覺得這就是他們的「文化語言」。若是我太過關心,請他們不要講髒話,恐怕都會被回敬「靠夭」吧?

那些「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」「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」等等的修身道理,莫非都成為「屁勒」,沒有人再教誨指導了嗎?

文字語言只是表達思維的工具,若是心智思維薄弱,用詞遣字再文雅,也掩飾不了內心的虛空。但既然受了教育,理當就該收斂一些粗鄙的情緒字眼,讓與人溝通的話語,可以多些舒坦的交流。不然,讀書習字長知識,究竟是為了什麼?

我不想視而不見、聽而不聞,只好打包外帶,帶著小女兒去附近公園坐坐。
西下前的陽光仍然帶些暖意,在初春乍到的公園裡做最後的巡視。

我知道雖然躲得過一時,讓耳根清靜些,卻依舊躲不過環境的大染缸。比方說,打開臉書,打嘴砲用髒話謾罵,比比皆是。年輕孩子用來交朋友,或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。大人也常用來泄憤,宣洩情緒。所以,怎麼限制的了呢? 

我也很好奇,我家小兒女什麼時候也會把粗話或是髒話,隨口說出?

國二是我出口成「髒」的高峰期,此後因為一些人生際遇,就收斂許多。對於孩子的模仿學習,我希望能以身作則,讓他們知道除了用粗話發洩情緒或是罵人,其實還有更高明的言語。

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

S015_情感綁架

「爹地,老師說,我們若是再不認真,下學期就不想教了。」
「那麼,班上同學們都是怎樣想呢?」
「不知道,不過大概也沒有人敢講什麼吧!」
「那麼,你覺得如何?」

哥哥聳聳肩,沒有回應。
我看著低頭沉迷在《哈利波特~火盃的考驗》翻譯小說的兒子,不免輕輕嘆口氣。或許同學們都已經習慣老師講話的語氣,也說不定。

印象中,長輩常會用「如果你再不怎樣怎樣,我就要這樣這樣…」的權威式口吻,來要求晚輩們乖乖就範。甚至會搬出「再不乖就叫警察把你抓走」這類的恐嚇。這些來自父母師長有意無意的「情感綁架」,即使在我長大之後,再回想起這些經歷,依然不寒而慄。

自己為人父母之後,多少可以理解為何大人會對孩子們做出「情感綁架」的言行。
有時怒火燃起會脫口說出類似威脅的重話,其實潛意識裡是對於孩子漸漸不再聽從感到心急,對於自己的權威地位正在喪失感到無奈與慌張。

相對的,孩子們也開始權衡自己要冒的風險有多大。若是一意孤行不聽規勸或是繼續犯錯踩地雷,那麼會不會就真的失去原有的庇護?於是多數孩子就會開始選擇順從,學著「當乖孩子」以獲得長輩繼續提供的保護傘。

也許可以暫時獲得成效,但這樣傳統老派的方法,終究無法繼續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繼續奏效。首當其衝的反嗆就會是「警察哪有時間來抓我們啊!」

同樣地,「若是再不認真,下學期就不想教了。」這句話可能也不痛不癢。因為老師若和學生們沒有培養起深厚的情感,這句話只會更拉開師生的距離。就算,學生選擇聽話照辦,也不太會是真心地順從信服。那麼萬一「不再教」的台階下不了,不就很尷尬了嗎?殊不知,市場上還有一大群待業的老師等著搶職缺。

學校教育裡,耍權威既然過時,何不與孩子們一起學習呢?
當我們真心提出對孩子們有利的建議,先學習捨棄「都是為你好」的綁架籌碼,儘可能陳述事態的多面向後果,讓孩子明白輕重,懂得判斷。那麼,彼此都能相互瞭解,一起成長。

哥哥班導師想法太傳統,翻轉不易。看來,班上同學都正面臨『火盃的考驗』吧!

2016年1月11日 星期一

S014_當班長

「爹地,你以前當過班長嗎?」
「沒有。」小學時期,我最多只當過學藝股長。
「噢,那你就不會知道當班長有多累了。」

回家路上,女兒因為忙碌班上事務而精疲力盡的模樣,還真有點好笑。
少了頭兩天的新鮮感,「班長」這個讓她期待一學期的角色,看來遠不如預期的有趣。還好,她只需要擔任兩個禮拜就可以卸任,直接放寒假去也。

是的,僅僅兩周任期。

兩周前,在放學返家的路上,女兒興奮地告訴我,她就要當班長了。乍聽之下,我以為是下學期的事,畢竟這學期只剩下兩周,應該不會有如此短命的班長吧?我還在疑惑程序問題,女兒倒是樂天的很,滿腦子都是擔任班長的憧憬,快樂無比。

「班長一定要早起,不能遲到。」
「班長要注意大家有沒有講話,要在黑板上畫哭臉。」
「班長要幫助老師收作業、發考卷什麼的。」
「班長......到底要做哪些事情啊。」

我聳聳肩,幫不上忙。
記得小學五、六年級,我們的班長是個不好惹的傢伙。他的個頭不高,皮膚黝黑,眼光炯炯有神,總是皺著眉頭,像隻鷹隼,隨時在注視同學們的一舉一動。印象中,班長就等於是班上的「小老師」,考試成績永遠是第一名。
老師不在的時候,班長就負責帶領同學唸書,甚至會指導同學寫作業。對於班長的指責,同學們皆是乖乖認錯,幾乎沒有挑釁的能耐。這些都是我那個年代的老故事,現在的小學環境,恐怕沒有多少人會服從班長的指揮吧?

「爸比,班長最大嗎?」
「嗯,在班級上算是最大的。」
「還有什麼『長』很大?」

什麼「長」夠大?嗯,如果是在船上,那麼「船長」就是最大。在飛機、火車或是高鐵上,就是「機長」或「車長」。若是在公司企業裡,那麼負責做事的「執行長」就是最大。

「喔,你們學校裡的『校長』也很大。」
「那,他們也會和我一樣,放學後就感覺好累嗎?」

真是個好問題。

初嚐管理職位的她,顯然已經學到了一些經驗。「能力越大,責任越大。(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.)」這個道理對她也許還太深,但若能約略明白「責任」與「擔當」的意涵,即便只是一點點皮毛的滋味,都算好了。

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

S013_陪伴

「爹地,我好想像你一樣,可以放個長假,不用每天寫功課。」
「不寫功課而多出來的時間,你會做什麼?」
「做自己想做的事呀!」
「例如?」
「也許我會拍一支動畫影片,但還沒想好主題。」

這段對話大約發生在深夜11點半左右。我坐在哥哥書桌旁,陪伴他完成今天最後一項回家功課。妹妹已經入睡,小一的她,功課量還算少,卻也常常抱怨為什麼要寫回家功課。

孩子在學校和安親班的時間,每天幾乎長達11個小時。回到家、用完餐、趕作業,然後就是洗澡上床睡覺。9:30~10:00對孩童生長發育較好的睡眠黃金時段,在小五年級的哥哥身上,早已經是「不可能的任務」。睡眠不足就不能儲蓄好體力。白天在學校的體能活動,自然跟不上同學們的節奏。

「趕快寫完,就可以早一點睡覺,老師都笑說你是『弱雞』,你還這麼慢吞吞。」
「我只是想讓爹地多陪我一下嘛......」

哥哥含糊地回應,卻沉重地給了我一擊!
原來,我跟孩子朝夕相處的時光,只剩下盯寫作業這件事了。即便是假日,扣掉游泳課和周末倍增的回家功課,真正相伴的時間也微乎極微。

我對他的操心,在孩子來看,只是順應著學校老師的規定,並沒有注意到他內心的想念。而這個念頭也許是再簡單不過的一件事「我只是想讓爹地多陪我一下。」

拜失業之賜,我有機會每日接送孩子們上下學。我以為陪伴增多了,相對會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,原來我還是把回家功課擺在最前線,沒有真正的跨越和孩子們互動的壕溝。

對孩子們來說,爸媽的陪伴不是非要出席每一次的學校活動,不必要把慶生這件事帶進教室同歡,更不需要規劃滿滿的遠足行程......孩子需要的,可能只是一個簡單地陪伴。不用急著檢視功課進度,只是陪伴。像是放學後一起在路邊攤買些點心、一起從學校散步回家、一起在公園踢踢球,或是坐在附近速食店裡喝杯飲料,聊聊夢想。

我的成長過程欠缺陪伴,這份失落與遺憾並不怪罪原生家庭。現在,我願意扮演好陪伴者的角色。即使做得彆手彆腳,也要讓心愛的妻子及孩子們,看見我的努力。

陪伴是溫柔的力量,我渴望擁有。

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

S012_聖誕老人

「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嗎?爸比。」
「妳相信有聖誕老人,就會有聖誕老人。」
「我猜可能是你裝扮的。」
「我們每天吵架,妳覺得我會裝扮成聖誕老公公送妳禮物嗎?」

我有一點不想理會女兒,因為一些態度問題,這幾天我們父女倆幾乎天天鬥嘴。

有一次是因為放學後,原本應該在校門口一起等哥哥下課。結果,一溜煙地,她和隔壁班同學就不知道跑去哪個角落玩耍。我只好和已經延遲下課許久的哥哥,分頭在校園裡尋找。最後在操場的遠端盡頭,氣沖沖的把人帶回。

還有一些衝突是來自寫作業。
小一學寫國字,本來我也沒指望要寫得多麼端正秀麗。但是,筆畫順序完全自由發揮,字體大小也完全隨心所欲,更別想要求字體是否塞得下作業本裡的習字框框,簡直就是在塗鴉嘛!「至少要讓人看得懂妳在寫甚麼吧?」

除了文字,言語是更大的學問,不然有溝沒通,必定誤會意思。
妹妹的學習態度自成一局,目前看來只有哥哥可以毫無障礙地了解她的想法。

「爸比,那你有想要甚麼禮物嗎?」
「從小我就很想要有一架千年鷹號(Millennium Falcon)。」
唉,第一次迷上它是在12歲那一年,轉眼38個聖誕節過去,渴望依舊在。
「爸比,你相信有聖誕老人,就會有聖誕老人。」

我站在剛剛布置好的聖誕樹前,思緒複雜。女兒把自製的卡片塞在銀色閃閃的燈光下,卡片裡寫滿她的願望,還加註一句「請給我爸一架千年鷹,或是光劍也OK」。
我看著坐姿歪斜、一副漫不經在心寫作業的女兒,不禁搖頭輕嘆。

人生不該只有一味地想著「得到想要的」,偶爾也要回頭駐足,花些時間享受自己「已經得到的」。一架星際大戰「PERFECT GRADE 1/72 千年鷹號」模型的費用雖然要價一萬多元台幣,但比起兩兄妹自己用色紙摺出一架陽春型的千年鷹號,價值已經無法衡量。

我相信聖誕老公公已經給了我最棒的聖誕禮物。

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

星際大戰與我

「願原力與你同在!」-1 (2015.12.16)

每一個五年級的科幻影迷,內心都有一場《星際大戰》......

12歲那一年(1977),喬治盧卡斯(George Lucas)用光劍(lightsaber)劃開了《星際大戰(Star Wars : A New Hope)》的序幕,對於絕地武士如何對抗星際帝國的這份關注,我就一直不曾間斷過。

國三那一年(1980)雖然要應付聯考的硬仗,但是《星際大戰:帝國大反擊(The Empire Strikes Back)》既然都殺紅了眼,投筆從戎不成,也必然要瞭解戰況。沒多久,大學聯考(1983)又是一場硬仗,偏偏《絕地大反攻(Return of the Jedi)》竟在這時候吹起號角,輕重權衡之後,當然不能捨《星際大戰》於不顧。

此後,終於以為宇宙和平了。
孰料在正忙於事業衝刺之際,星際間的新仇舊恨再度燃起。

《首部曲:威脅潛伏 (1999 / The Phantom Menace)》《二部曲:複製人全面進攻 (2002 / Attack of the Clones)》《三部曲:西斯大帝的復仇 (2005 / Revenge of the Sith)》一路掀開星際大戰過往的歷史。好在只是歷史回顧,所以不用緊盯著星際戰事,而疏忽了自己的終身大事。

如今,年過半百。早已是陳年往事的《絕地大反攻》等等戰役,只剩少時的懷念。怎知「原力(The Force)」竟然在此時悄悄覺醒。

唸小學的兒子興奮地看著星際帝國的宣傳單,質問我星際大戰的種種事跡。一時之間,我也不知該怎樣解釋當年的大小戰役和絕地武士的傳奇

故事,只好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:「那些關於過往的種種故事,全都是真的。」

在我年少時,掀起壯闊波瀾的星際大戰,看來勢必要在我孩子的世代,繼續延燒下去了。

《星際大戰:原力覺醒(The Force Awakens)》就將開火。
「像我這樣的五年級生」,你們準備好了沒?





「願原力與你同在!」-2 (2015.12.17)

有種與失散多年老友重逢的欣慰,在看過《STAR WARS星際大戰:原力覺醒》之後。

其實很緊張,當戲院燈光暗黑,畫面出現熟悉的開場字幕和樂曲,就很期待那些一起成長的熟悉面孔的現身,畢竟快四十年的交情了啊!

複雜的情感,好似幾年前,透過臉書的牽引,終於首次參加到的小學同學會。分離四十多年後的重逢,大家零星片段的回憶著童年,莫名幼稚的歡愉,全然不在意彼此全身上下,早已被歲月無情地寫滿各種扭曲的痕跡。

當韓蘇洛(Han Solo)出現時,瞬間的喟嘆,也差不多是如此。
看來老當益壯的他,習性依然沒變,照舊跟著丘巴卡(Chewbacca 楚霸客)在星際間走私貨物,蒐尋謀生的最大利潤。

然後,意外從兩個毛小孩(新生代的男女主角)的手中,他找回了「千年鷹(Millennium Falcon)」,這艘號稱全銀河系飛得最快的船艦,「千年鷹」也一直是我迷戀《星際大戰(Star Wars)》的另一個小祕密,只是從未對老韓傾訴過。

接著,莉亞公主(Princess Leia)也出現了。她現在已經是反抗軍領袖莉亞歐嘉納(Leia Organa)將軍。即便如此,在軍容之下,當年與她初相識的美

好回憶依舊在呢!

再接下來,幾位老友紛紛出現。可惜來不及多聊,他們就要和新生代一起去對抗新的惡勢力。唉,有些事,還真是沒完沒了啊!

畫面開始緊湊,但不論如何跳接鏡頭,都可以看到許多在《曙光乍現》《帝國大反擊》《絕地大反攻》曾經出現過的相似戰場,有種像當年諸

多戰役致敬的意味。

最後,期待甚久的一位老友,默默地在角落佇立著。
我深深吸了一口氣,放下了惦念。我知道,他定是還沒準備好要跟大家說話,所以就順著他怕熱鬧場面的老脾氣,暫時給他多一些空間。

如果,這時候,我可以遞上一杯熱咖啡給他的話,應該會是最完美的收場。

《STAR WARS星際大戰:原力覺醒》總算沒讓我失望,對一個星戰老粉絲而言。
期待下次聚會,那位老友可以放下心防,過來跟大家閒話家常。





*
(1977) 第四部:曙光乍現 (Episode IV: A New Hope)
(1980) 第五部:帝國大反擊 (Episode V: The Empire Strikes Back)
(1983) 第六部:絕地大反攻 (Episode VI: Return of the Jedi)
(1999) 第一部:威脅潛伏 (Episode I: The Phantom Menace)
(2002) 第二部:複製人全面進攻 (Episode II: Attack of the Clones)
(2005) 第三部:西斯大帝的復仇 (Episode III: Revenge of the Sith)
(2015) 第七部:原力覺醒 (Episode VII: The Force Awakens)
(2017) 第八部:最後的絕地武士 (Episode VIII: The Last Jedi)
(2019) 第九部 (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)

*
《星際大戰》飾演莉亞歐嘉納公主(Princess Leia Organa of Alderaan)的嘉莉費雪(Carrie Frances Fisher)於2016年12月27日因心臟疾病去世,享年60歲(1956年10月21日-2016年12月27日)。她是一名女演員、小說家、劇作家、表演藝術家。她同時也是一名script doctors(劇本醫生(顧問)),替其他編劇的電影劇本加工潤稿。

2015年12月3日 星期四

S011_迷路

哥哥上學迷路了。
升上小五,我們讓他自己搭公車上下學以來,頭一次迷路。

在車上恍神,多坐了兩站,才驚覺不對,急忙下車。公車路線是走直線,所以錯過站,往回走應該不遠。只是途中多出一個大圓環攪局,東南西北一時抓不準,眼看上學就將遲到,怕被老師責罵,哥哥開始慌張了。

他來來回回在路口張望,最後還是選錯了邊。
疾疾走,手心冒汗、心跳加速,神情愈來愈緊張。終於走到下一個大路口,看到捷運站,才發現自己走反了。還好這時出現兩個同校的學生,於是跟著一起朝著學校快步前行。跑到校門口,已經八點,遠遠超過老師規定的七點半到校。

「怎麼了?路上發生甚麼事情了嗎?」

看到站在校門口,剛送妹妹去學校的媽媽,一路情緒緊繃的哥哥,總算放心地鬆了口氣,滿面淚水地倒入媽媽懷裡。媽媽心疼地陪伴哥哥進校,跟老師解釋原委,隨後趕去上班,懷著淡淡不捨。

迷路過程中,他雖然沒有手機,但身上有小錢包,打電話求救應該也不難。可能是心急,以至於亂了念頭。還好,糊塗轉了一圈後,依舊平安返回正途。

「我不喜歡老師把我迷路的事,在班上用開玩笑的口氣跟大家說我是路癡。」

「路癡?」才不是呢!不然,最終也不會找到正確的路,化險為夷的走回學校。
老師的「幽默」,我不敢苟同。不過,該如何把「路癡」的帽子摘下,不讓同學跟著瞎起鬨,這是哥哥自己要學習面對的課題,我和媽媽都幫不了忙。

我能做的,就是帶著哥哥重新走一遍迷途之旅,教導他如何從周邊建築物來分辨方向。如何用其他方式,例如打電話求助、走到對向公車亭搭車回返、詢問路人該怎麼走等等,確保哥哥今後不再發生同樣的錯誤。

過去在自助旅行上,偶爾我也會錯過站牌、搭錯火車,或是迷失在鎮上的巷弄裡。
只要保持冷靜,不讓緊張恐懼搶佔心情,那麼意外遇見的風景,也是一種難得的美麗。這些經驗,我還來不及交接給哥哥,今天他就先有了一次初體驗。

「還是爸爸的方式比較好,讓我知道該怎麼走,也不會被取笑。」
我摸摸他的頭,其實迷路也不是太糟糕的事。

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

S010_大隊接力

孩子學校這周末體表會,可忙死了一堆家長。
在這之前幾周,要先經歷好幾場初賽、複賽和決賽,包括大隊接力、800公、400公尺、200公尺、100公尺等等田徑項目。班上熱心的家長,幾乎全程都在場邊拍照攝影,並即時上傳班群組分享。

哥哥的班導師在校是出了名的嚴格。而且剛好,他又擅長體育訓練,所以跑步集訓自然少不了。比方說,每天早上到校,至少五圈操場再加500下跳繩。這是件好事,鍛鍊孩子的體能,對於學習也有助益。但是,為了奪得每一項田徑賽的冠軍,把全班孩子當作體育班的選手來操練,就有待商榷。

幾周下來,我在場邊默默觀看各項競賽。果然練兵多時的哥哥班上,各項比賽的第一名接踵而至。老師有面子,興奮地家長們卯起來歌功頌德,孩子們更持續沉浸在得獎的喜悅之中。而我,卻微微皺起了眉頭。

今天,男子400接力競賽。
有一班同學在接棒時,不慎被絆倒。他難過得趕緊爬起,不顧擦傷的疼痛,繼續奮力衝刺。結果可想而知,那位孩子所屬的隊伍輸了。這時,只見孩子的隊友及同學們,紛紛走向痛哭失聲的他,拍拍肩膀說:「沒關係,下次還有機會。」

看到這一幕,我的心裡泛起陣陣溫暖的感動。雖然同時間,拿到第一名的哥哥班上也值得讚賞,但是我更想張開雙臂去擁抱這一班的孩子們。

這樣的團隊精神,不正是接力賽最需要被彰顯稱頌的嗎?
拼第一,那個孩子不想?但是「跌倒後,繼續站起來,向前邁進。」而且夥伴們全是真心地給予支持,這種正向態度與團隊情誼比得到第一名還更加可貴啊!

「勝敗乃兵家常事」這是老師應當教導孩子明白競賽的真諦,讓孩子們知道如何力拼榮耀,也如何學習接受挫折,知所進退。拿滿第一名的哥哥班上,在喜悅之餘也被其他班級當作「箭靶」看待,如何謙遜面對種種眼光,釋放過剩的驕傲情緒,對這群孩子們來說,更是不容忽視的機會教育。這一點,班導師責無旁貸。

人生不會永遠都第一名,那樣實在太累了!
打好基本功,保持笑看輸贏的氣度,路才走得遙遠、走得順遂。

老師,還有熱心過頭的家長們,加油喔!

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S009_萬聖節妝扮

「爸比,沒時間買萬聖節衣服了,對不對?」
「嗯...對,來不及了。」
「那,我就打扮成鬼好了。」
「鬼?」
「對呀,萬聖節是鬼怪的日子,不是嗎?」
「可是,妳同學都穿公主裝,不然也是女巫裝...」
「那樣太沒創意了,裝鬼比較酷。」

扭不過妹妹的決心,只好動手DIY幫她做一件形似鬼馬小精靈(Casper)的鬼衣。
我找了一件半透明的防塵塑膠外套做主體,然後在上頭剪出兩個眼睛的小洞,再留一個呼吸鼻孔,最後用簽字筆加工一下,就變出一件成本低廉、創意無限的白袍精靈小鬼裝了。

妹妹完全不在意的穿上鬼衣,喜孜孜地去參加派對。看著她的背影混在一群冰雪公主、黑袍女巫和蜘蛛人中,頓時心中有些心疼的抱憾,同時也更讚許她的天真及樂觀。

妹妹雖然才小一,但是心智成熟度常常勝過小五的哥哥。有時候,我也不知道該如何招架,只能啼笑皆非地看著她。

她不愛寫功課、寫字不按照筆畫,常常還畫滿課本內頁。她愛聽故事,同樣的故事先聽媽媽一字不漏的照書講一遍,然後再要求我講一遍。只因為我講述方式都會添油加醋,瞎編劇情。

妹妹上廁所會戴口罩,避免聞到臭味。她喜歡不按牌理出牌,沒啥創意的東西不愛,拒絕當作模仿貓。對於忘記帶的東西,她總是說:「又沒關係。」
如果,她是上輩子的情人,那我還真同情上輩子的那個我。

「爸比,下次記得多挖幾個洞,這件鬼衣快熱死我了!」

放學接她回家的路上,她開心地描述討糖吃的過程。我倚著窗邊微笑,不知怎麼回事,幾滴淚珠忽然從眼角邊滑落下來。

今晚帶她吃頓大餐吧。

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

S008_反省文

哥哥社會科小考87分,結果得到老師一個「勉勵」,要求寫一張400字的反省文,題目是:「如何讀好社會科以達到老師95分的標準」。

400字的反省文要寫什麼?不就一句話「下次我會努力,考到95分的標準。」就可以交差了事,趕緊去復習了嗎?結果為了寫反省文,又沒時間複習,這種「勉勵」真是什麼跟什麼的鬼處罰啊?

這次社會科小考的範圍是認識台灣。我跟沮喪不已的哥哥說:「爸爸用Google Map來幫你認識台灣吧!」既然沒辦法去環島旅行走透透,只好先用科技方法,”目”遊一番。
「如果老師上課也用Google Map就太酷了!」經過半個小時虛擬實境,哥哥對於台灣的環境,一下子全都有了清楚的認識。但卻又猶豫起來,不知道可不可以將這種方法寫在400字的反省文裡?

我很好奇,教改這麼多年來,教學方法怎麼依然陳腐?老師對於學生學習的狀況,也仍舊是用分數的級距來衡量,不見更靈活的引導?考100分不等於很瞭解玉山,考50分也不見得就不懂台灣的美。

就算是學習數學,也不能用大量的測驗卷和評量,強制學生反覆練習。如果觀念沒有打通,再多的試題只是在拷貝解法背答案。「數學到底要幹麻?」的困惑只會更糟,不會有「答案」。

現在的孩子,腦袋裝的都是圖像式思考。網路新技術提供看世界的任意門,學習就當借力使力。減少傳統講述教學是希望讓孩子們從被動的填塞知識學習,變成主動靈活的學習。老師的角色也應隨著時代的轉變而修正,藉助新方法繼續為孩子們打造舞台,讓學生充滿自信地站上去,發光發亮。

所以400字的反省文,究竟要寫什麼?
若是換成,搞懂自己到底學會了多少,不足夠什麼智能,然後該怎樣去學習應用,獲得這些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,這樣會不會比達成95分的標準,來得更實用呢?

(呵呵,我這段牢騷文都超過600字了呀!)